跳到主要內容區

【高齡族群的睡眠問題】系列二:老年族群情緒障礙合併失眠症

【高齡族群的睡眠問題】系列二:老年族群情緒障礙合併失眠症

隨著年紀增長,人開始面對生理及環境上的改變,諸如慢性疾病、老化帶來的體力、生理功能、認知功能下滑,以及社會家庭結構的改變,都會影響到老年人的情緒,甚至引發老年憂鬱症及焦慮症,而其症狀常常先以身體的不適及失眠開始,臨床上也容易被忽略。

68歲的阿春嬷半年前開始感到全身多處筋骨痠痛、失眠,情緒亦開始變得比較容易低落,曾尋求內外科醫師的協助,做了許多檢查與治療,但仍找不出酸痛及失眠的原因,因此變得更加無望,足不出戶。阿春嬤拿兒子的安眠藥物來吃,但是睡醒起床後好幾次差點跌倒。後來阿春嬤至精神科就診,醫師開立適合高齡族群的鎮靜安眠藥物及抗憂鬱劑,並衛教正確的睡眠衛生習慣,包括中午前曬太陽,傍晚溫和運動後,情緒已緩解並獲得良好的睡眠品質。

睡眠專科醫師、成大醫院精神部呂宗樺醫師指出,老年憂鬱及焦慮症因常常先有身體的不適及失眠症狀,所以就醫多先從內外科開始,做了許多檢查結果正常,或是開始使用鎮靜安眠藥,但治療的效果有限;加上憂鬱或焦慮常常會改變老年人行為,像是:足不出戶、日間減少活動、負向思緒反芻,使得老年人的生活節律混亂,更加重了失眠症狀。

然而,這群患者往往最容易被忽略,而被單獨留在安養機構或住家,失去了適當的照護。

呂宗樺醫師表示,常見的老年失眠症狀有以下幾項:
一、睡眠相位提前節律障礙症:老年人由於體內褪黑激素分泌過度提前,再加上失去規律的日光照射,因此常常在傍晚時即感到睡意而過早入睡,在凌晨時就早醒,造成與家人活動的機會大大減少,類似憂鬱症狀。
二、不規律睡眠相位障礙症:這常常發生在安養機構的老年人,因為接受光照減少,日間活動降低,其生理時鐘因此無法規律,所以日夜顛倒,影響生理機能或是疾病治療的規律性,如服藥時間。
三、深睡期減少:正常老化的過程中,深層睡眠本來就會減少,但合併憂鬱或焦慮的患者更會加重此情況,讓人覺得主觀沒有入睡、淺眠、睡眠沒有飽足感或是整晚多夢,影響到白天的專注力、體力及生活品質。

由於老年人的生理共病多,用藥也相對複雜,因此呂宗樺醫師指出,面對這類失眠症時必須多面向評估及簡單化治療,同時合併睡眠衛生教育、生活習慣改變,以及非藥物治療,切勿未經睡眠專科醫師評估便貿然使用安眠藥。他提醒,若疑似有老年失眠症的情況,應尋求精神科醫師或睡眠專科醫師的評估及治療,才能真正對症治療。

(本篇內容旨在提供一般醫療衛教知識,如有不適或疾病,應尋求專科醫師的診治,以免貽誤病情,並能獲最佳治療的效果。)

以上內容摘自成大醫院FB
瀏覽數: